每一次的应灾行动,总有新的学习和体验。 但也有特别的感动和领会。 | 顺服的回应 身为基督教团体,带着动员教会应灾使命,是需要以属灵的原则和眼光去待人处事。在主前耐心等候,深信主必开路。 我再次经历主的牵引。 首先,去年八月,忽然有感动要培训以装备同工。因为很多同工从来没有,或者多年没有上过防灾减灾及应灾培训课程。因此用了两个多月,每两周一小时来上课。在课堂上触及的一些课题和分享相关经历,能帮助团队使用“共同语言”,更快达成共识。 第二,我们觅得一座靠近办公室的仓库,将仓库搬近办公室约三十公里。原定12月用三周完成搬迁,却十分顺利地用二周提早搬完了。这个为后来调度船只、工具和配备等作业,省下不少时间和路程。仓库后来也受灾,但与重灾区比较,损失甚微。 第三,太子园重灾区是7979的邻舍,距离办公室不超过10公里,是我们锁定关心、回应的地方。水退第一天,与同工前往勘察时,却在关键路口被截停。由于过多车辆造成堵车,我们被迫打道回府。回程时,我告诉同工,我们该联系当地教会。一回到办公室,就接到位于灾区的莎亚南福音中心的Dexter长老的来电,询问配搭应灾事宜。隔天会面时,我们一见如故,原来几天前我们见过两次面,仅点头打招呼。我们原互不相识,却能在此刻合作,算是神圣的相遇吧。 感谢天父,万事互相效力,叫爱神的人得益处。 | 报佳音,身体力行 这次的大水灾发生在圣诞节之前,让人有点措手不及。但是,感恩,很多教会主动寻找服事的机会。他们愿意服务社区,以行动来报佳音。教会长老问我:“在12月25至26日圣诞节和圣诞主日,我们是否能继续动员服务?” 我答:“这对我们来说,是史无前例。因为没有碰过圣诞节期间赈灾的情况。只要教会肯,我们照常服务。” 后来发现,这两天,尤其是主日,是出现最多志工的一天。 | “新皮袋”赈灾 此次的水灾,是灾中灾。新冠肺炎还未过去,我们面对双重挑战,可见的污泥垃圾和看不见的病毒。因此,为了保护志工和受助者,在救灾过程上要加入防疫SOP。感谢志工们都很合作,谅解我们实施一些新的措施。正如政府为对抗冠状病毒疫情,提出的口号“Kita Jaga Kita”。 每一次赈灾,都出现不同状况,与不同的人配搭,就面对不同的需求。这次也不例外。有一晚开会时,大家提出很多问题,我突然脱口而出说,回应灾难,是一次又一次的“排障”(指排除障碍),灾黎在排障,我们也在排障,大家都在排障。所以,遇到难题或障碍,我们就用当下最好的办法解决之。 | 教会与社区的互动 太子园属于城市大型住宅区,曾经在90年代发生过大水灾。这地区由于邻近工业区,住着许多劳工家庭。因受疫情影响,本元气大伤,再来水患,真是破屋更遭连夜雨,许多人顿时陷入经济困境。在这里,可一窥城市贫穷,汽车泡水后因没能力维修而遭搁置的现场、家电损毁后无从添购,甚至因房屋长期失修,即使清理后仍无法安全入住等等问题。还有小孩的需求,他们仅有的玩具、书包和课本等,也和大人一样失去所有。除了物质,灾民心理层面的需求也有过之而无不及。 在面对如此庞大的需求 教会应如何介入 我们鼓励教会要深入陪伴与关怀有需要的人。这比起大规模,蜻蜓点水,慈善式的援助来得有效。教会可认领一个社区,按照自身的力量集中关怀。我们或许无法帮助每一个人,却能帮助周遭受灾的邻舍,尤其是贫穷和弱势的家庭。但是这样的模式需要人持续关怀至少2个月。紧急救援期如清洗和派发物资容易找到志工,而进入恢复生活及重建期时,则比较难找到人手。所以我希望教会和基督徒,要把应灾当成中长期的事工。我们或许不是第一个到灾场,却可以是最后一个离开灾区。 Comments are closed.
|
Details
下载全本杂志,请点击
![]()
|